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高温津贴发放呈“冷热不均”现象 想要“高温津贴”不容易
发布日期: 2021-06-26 11:57:02 来源: 工人日报

高温酷暑季节即将来临,全国总工会日前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职工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发文明确,各级工会要督促用人单位“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温津贴的发放呈现“冷热不均”的现象。

高温下作业对劳动者的危害

高温作业下对劳动者的危害,多发生在建筑工、环卫工、巡线工等露天作业岗位和炼铁(钢)工、锅炉工、烧窑工等高温作业岗位。夏季高温期,也是户外作业人员事故高发期。

“长时间高温作业,有可能危及职工生命安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肖浩说,作业人员在外作业由于劳动量大,会出现中暑头晕等现象,“发生重症中暑,就会发展成为热射病。”

据肖浩介绍,中暑包括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先兆中暑指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后出现头昏、头痛、多汗、口渴、全身乏力、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可无发热或体温38℃以下。轻症中暑是指体温38℃以上,身体大量出汗、四肢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对于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者,此时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症状一般可缓解,及时处理,亦可恢复。”肖浩说。

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而热射病最为危重。医学救治案例表明,热射病病死率高达20%~70%,50岁以上病人高达80%。

肖浩说,户外劳动者如果有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和高强度运动的病史,临床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昏迷、抽搐、谵妄、行为异常);核心温度>40℃(直肠温度);多器官功能受损(肝、肾、胃肠、横纹肌);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或DIC等4种现象,病史加临床表现中的任意一条,即可诊断为热射病。

重症中暑危及劳动者生命的现象并不鲜见,但现场救治却总是陷于误区之中。肖浩说,发生重症中暑,人们往往采取“打120”的错误方法,让救治失去了“黄金半小时”——半小时内将核心温度降至39℃,2小时降至38.5℃。

肖浩说,发生重症中暑时,不是“打120”,而是要立即将患者“就地处理”——进行冷水浸泡,“争分夺秒降温”。要采用2℃~20℃冷水浸泡患者,露出头部,避免窒息,同时用空调、风扇维持室内低温,凉毛巾或酒精擦拭全身,并用冰块裹毛巾给予头部、腋窝、腹股沟处降温。“半小时内将患者体温降至39℃以下,死亡率将大大下降。降温后再送医院,死亡率将降低至20%以下。”肖浩说。

“我们这是‘包活儿’,你说说去哪里找人要这笔钱?”

高温补贴是为在高温条件下从事经济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职工发放的特殊工资性补偿。记者调查显示,高温津贴的发放“冷热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