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发布 国民纸质图书阅读率高于去年
发布日期: 2022-06-16 14:16:08 来源: 辽宁日报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日前在北京发布。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的图书阅读率为68.5%,高于2020年的68.3%,农村居民的图书阅读率为50.0%,高于2020年的49.9%,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纸质图书的阅读优势仍然明显。

放眼望去,在人人眼不离手机的情境下,这调研的结论与我们的直觉恰恰相反,为什么?

书籍漫长的发展史,不断改良与进化,满足了人们包含阅读在内的多重需求。书籍装帧,与人们的阅读习惯相辅相成;书籍的开本、色彩、纸质、字体本身就是一门表达的艺术。一本书放在面前,即使不了解内容,也可以从书的薄厚、大小、色彩搭配,以及字体设计、纸张和印刷情况推测出书籍种类和编撰的水平。书籍在阅读之前,本身已经给浏览者传递了丰富的信息和美的感受。一本书的产生,除了作者智慧以外,无数道复杂的工序同样凝结了书籍设计、装帧工作者的心血。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往往展示着不同时代对同一作品的不同态度。从古至今,书籍都是收藏的一个重要门类——一本优质的书籍是多种艺术与工艺的结合,带给读者以如同交响乐般多层次的感受。这些感受是数字媒介难以提供的。

因为纸质书籍提供复杂丰富的感受,因此书籍与读者也能形成更多阅读的互动体验,深层次情感连接。所有爱书之人,都会提到难忘而迷恋的“书墨香”。纸质书籍,因为印刷和纸张带来的独特气味,和购买书籍的独特场景,是许多人生活中富有文艺气息的一幕。除了气味和场景,阅读一本纸质书籍,需要翻、折等更多精细的小动作,单页信息量也更大,阅读时间更长,需要人们更加专注。而电子屏阅读单页注意力需要时间短,只需要单指下滑,就可以快速切换。而纸质书籍往往是隆重认真阅读的代名词。同样,越是需要精读的书,越会留下我们反复阅读、标记甚至批注的痕迹,重翻一本我们曾经勾画、做过笔记的书,岁月记忆会扑面而来。尽管电子阅读器经过多年研发一直在尽力模仿提供阅读纸质书籍的一些体验(比如标注、批注,都可以触摸屏上实现),但依旧是点击、下滑完成的电子输入,与人们翻阅、标记和眉批这种倾注心血,并留下个人印记的感受有距离。一本写满了注释的书籍,可以是个珍贵的纪念品,而一部标上了阴影的电子书,只是一部随时可以替换的电子产品。

纸质书籍目前能覆盖更广泛的人群和更广阔的阅读领域。电子阅读的便利性、切换即时性、单页信息偏小等特点,决定了它与快速和浅阅读的需要高度匹配。市场需求决定电子阅读版权选择时,流行畅销书占据了主流,学术类严肃书籍偏少,这种供应结构又反作用需求,让需要学术型的读者首选纸质书籍。特别是涉及科技、建筑、天文等需要大量插画、配图的书籍,电子屏的局限暴露无遗,而且很多电子阅读器并不具备彩色还原功能。纸质书籍与绘画、书法等领域的天然密切相关,也决定了涉及视觉艺术领域的书籍,传统纸质书的优越性不可替代——画册可以制作超大开本、超大折页、尽量1∶1的接近原作尺寸——但手机屏幕却始终有限,美术作品细部虽然可以通过数字媒介存储,对细节放大还原,但是整体浏览时,这种局限对于研究者而言就会变成盲人摸象,不得全貌。

人类从远古山洞时阅读石壁上的简单符号,到竹简、羊皮纸、纸草、现代纸张书籍,直到今天的互联网上大小屏幕,五花八门的文字与图片,我们从没像今天这样瞬间可以获得海量信息,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困惑和被干扰。纸质书籍对普及文化,传播科学文明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也定义了“阅读”的内涵与分量,即使在电子数字媒介大行其道的今天,纸质书籍依旧在文明的传播中举足轻重,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王海宁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