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光肆意挥洒的午后,漫步在家中的小庭院中,与远道而来的好友谈论起日常生活琐事,进而再谈起创作时的灵感、童年的影响……这样的画面,就出现在前段时间刚刚收官的文学纪录片——《文学的日常2》中。该片在豆瓣上收获了8.2的高分,近三分之一的网友给出了五星的满分评价。(7月5日《华西都市报》)
数字时代的到来,让大众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繁多。信息交互速度的不断提升,也让观众对于视频作品的品鉴能力不断提高。然而,在近些年的影视作品中,一些剧情的设定往往让观众给出“脱离生活基础”“不符合生活实际”的反馈,不少人表示很难对剧情产生共鸣。一些网友还因此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出“希望影视作品多多回归生活”“多反应一些普通人生活”的期待。
在此背景下,尽管《文学的日常》系列作品以大咖作家们作为主人公,却只平铺他们的日常生活,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也没有空泛的“人生哲理”的总结,只是从作家们个人生活的角度体现他们的精神世界,高分“破圈”、赢得口碑,着实值得深思总结。
通过对以《文学的日常2》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学纪录片的总结,不难发现,他们共同的“破圈秘籍”在于:从日常生活着手,将人间烟火铺陈。曾几何时,纪录片在观众的固有印象中,往往是宏大的叙事内容,而文学类纪录片又总是追求阳春白雪的意境。尽管前者的画面构图优美,但往往少了几分人文叙事的韵味,观众难免产生视觉疲劳。而后者的立意相对较高,曲高和寡之下,除了一些圈层的兴趣爱好者之外,很难吸引更多观众。
在《文学的日常》系列里,随着镜头的流转,观众往往会忽视主人公作为作家的身份背景,反而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他们作为父亲、丈夫、朋友等大众角色的体现上,更多着墨于作家们与普通人之间共通的生活细节。无论是与家人共叙天伦,又或是与远道而来的友人品茶交流,在这些点滴的生活烟火中,勾勒出作家们通过融于市井、品味自然从而将自己的感悟与理解体现在文学创作中的形象。得益于此,他们的作品才能根植于生活,描绘出更多个体细节的感动。
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文学作品,内容创作不能脱离对日常生活的深入观察。创作者需要俯下身子,深入生活,将烟火人间精彩地呈现于世。
(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