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论文答辩”,这对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会碰撞出什么火花?近日,昆明市一小学举办毕业论文答辩会,引发不少争议。据报道,这些论文答辩内容包含“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短视频对小学生的影响”“中国女子服饰变迁探讨”“秦始皇的功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话题似乎都有些“超纲”,可从相关视频看,参加答辩的学生,都是脱稿。(7月5日澎湃新闻)
面对外界的质疑,校方回应道,其所组织的答辩和传统认知的高校答辩并不相同,并非让学生得出一个深度的研究成果,而是注重培养学生从小关心时事、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等。而所谓答辩,实质上就是项目式学习展示,答辩内容在学生五年级时便开始筹备,其答辩结果与学业成绩不挂钩。而且,正是因为首届活动得到不少家长认可,所以才继续举办第二届。
既然初衷是好的,部分家长也认可的,同时不占用过多的学习时间,最后还不跟成绩挂钩,这样看似纯粹的素质拓展活动,为何还是让不少人感到不适呢?原因无他,“违和”罢了。或许,从校方决定借用“毕业论文答辩”这一形式开始,注定会引起争议。
先不论参与的学生们能否真正明白校方的良苦用心——在这类活动中学习并得到锻炼,从目前一些明显超纲的论文题目来看,恐怕已超出大部分小学生的认知范畴。如果按照校方的初衷——“不为成果,只重过程”,其实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配合扮演“论文答辩者”,这样一个与自己年纪、能力皆不相符的角色。正如有的网友所言,展示孩子才能的途径有很多种,但用论文答辩的方式就是成人化。
况且,从相关视频看到,所谓的论文答辩会也并不纯粹。原本应该是小课题研究的项目化学习展示,却被包装成大型的成果汇报会——答辩会在大礼堂举行、台下满满当当,还有摄像机长枪短炮一应俱全……这一架势,完全像用一场文艺晚会的规格来举办论文答辩,既脱离实际,也容易对学生造成一定误导。如此“毕业论文答辩会”,非但名不副实,更有搞创新噱头之嫌。
因此,对“小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人们所质疑的,从不是学校办这类活动的初衷与目的,而是其表现形式。当形式大于内容,出发点再好,也可能会走偏,这应该反思。诚然,教育创新这一路并不好走,借用大学育人方式来进行小学教育创新,本身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关键在于要结合好小学生教育特点的客观规律与需求,做到去虚务实,而不是搞形式,让孩子取悦大人。
(陈文杰)